唐玄宗早期極重視人才,又勤於治理國政。但晚期變得生活奢靡,怠於政事,政治上開始腐敗。他罷免賢相張九齡,奸相李林甫則被重用為相。李林甫專權亂政達十六年,杜絕言路,排斥忠良,但總算仍可穩著政局。李林甫死後,楊國忠的專權亂政更甚,排斥異己,搜刮民財,賞罰不公。沒有最壞,只有更壞。公元754年雖然關中災情嚴重,但楊國忠瞞騙災情,民不堪命。安祿山和楊國忠又互相爭寵。安祿山甚獲玄宗寵信,更拜楊貴妃為義母,因而被楊國忠忌恨。兩人交惡最終導致安祿山以討楊之名造反。
公元755年,由安祿山與史思明發動的一場內戰,稱安史之亂,歷時八年(至763年) ,乃唐朝由盛而轉衰的轉捩點。
李白因得罪楊貴妃及高力士而被貶。早年唐代名將郭子儀獲罪待刑,得李白保釋,郭子儀方免一死。後來李白受牽連獲罪,得郭子儀報恩力保,李白免於一死,改為流徙夜郎,後遇赦。真是善有善報。
綜合而言,讀詩不外乎五個重點:(一)景物描寫;(二)感情抒發;(三)意見表達;(四)行文氣勢;(五)詩律工整。這五點是必須留意的。
描寫景物和抒發感情都可以較為直接,但表達意見則可能涉及政治,那個時代會較為敏感,通常會用曲筆。看看李白這首傳頌千古的《登金陵鳳凰台》:鳳凰檯上鳳凰游,
鳳去台空江自流。
吳宮花草埋幽徑,
晉代衣冠成古丘。
三山半落青天外,
一水中分白鷺洲。
總為浮雲能蔽日,
長安不見使人愁。
留意最後兩句「總為浮雲能蔽日,長安不見使人愁。」表面上指浮雲蔽日不見長安,但有什麼好愁的?一般看法是,浮雲蔽日指奸臣當道隻手遮天,長安是指皇上,意指皇上被矇騙,政局令人憂慮。寫景只是襯托,表達政見才是重點。
再看看杜甫的《八陣圖》:
功蓋三分國,名成八陣圖。江流石不轉,遺恨失吞吳。
這首詩明顯是在表揚三國時代的諸葛亮。但留意最後兩句,江流石不轉是指江水在流動但水中石塊絲毫不動,意指無法改變局勢,失去吞滅東吳的機會。但我的看法是,江流石不轉是指安祿山無法改變局勢(石是指安祿山),失敗遺恨告終。安史之亂在763年被平定結束,安祿山和史思明均被其兒子所殺,而杜甫寫這首詩是在766年,時間上是吻合的。
杜甫雖然表達了對諸葛亮的看法,但你不一定同意,文學不一定是客觀的。例如失去吞吳的時機並非諸葛亮的錯。關雲長傲慢輕敵失荊州是大錯,劉備出兵夷陵大敗是再錯。所以看詩不能當歷史去看。以《三國演義》為例,裡面提到「諸葛亮智算華容,關雲長義釋曹操」,曹操赤壁之戰大敗,關公在華容道放曹操一馬,成為佳話。但正史《三國志》並沒有記載關公在華容道放曹之事。請留意《三國演義》是小說,它是根據正史去改編。但小說為吸引讀者必然加入感人情節,商業小說的成功是在於賣座賺錢,而非史實。而《三國志》則具有歷史文獻的價值。
在中國以言入罪是常見之事,言者無心聽者有意,所以文人特別容易惹禍。 蘇軾也是曾被以言入罪,後成為他思想的轉捩點。
蘇軾(1037-1101)是北宋文豪,唐宋八大家之一,號東坡居士,被喻為詩神,是中國被公認文學藝術造詣最為傑出的大家之一。蘇軾兼善書法和繪畫,〈黃州寒食詩帖〉為其代表作,乃繼王羲之〈蘭亭序〉、顏真卿〈祭姪文稿〉之後的「天下第三行書」。
神宗時蘇軾官至禮部尚書,後因反對王安石新法轉掉外職。其後發生了著名的「烏臺詩案」。蘇軾曾因言得失一名御史,御史借機指其上表中用語暗藏譏刺,加上蘇軾阻礙新法,對舊法也非完全支持,兩面不討好。他被指「愚弄朝廷,妄自尊大」遭到彈劾。御史指蘇軾詩句譏諷神宗政策,後被拘捕。蘇軾曾想自盡,但因為曾撰文稱讚朝廷,獲太皇太后及王安禮等人出面挽救,再加上神宗愛才,蘇軾終免一死,但被貶職至黃州。此亦為其文學創作的轉捩點。
從蘇軾的《赤壁賦》可以了解其思想所在。蘇軾在《赤壁賦》中借與客人對談,巧妙地帶出其對人生的看法。蘇軾與客人在船上遊覽赤壁,其中一句描述其感受:
浩浩乎如馮虛御風,而不知其所止;飄飄乎如遺世獨立,羽化而登仙。快活似神仙都是一些虛無飄渺的說法。但其實是要配合下一段。客人說:「寄蜉蝣於天地,渺滄海之粟。哀吾生之須臾,羨長江之無窮﹔挾飛仙以遨游,抱明月而長終。」點出人生的短促和渺小。但客人指出希望「挾飛仙以遨遊,抱明月而長終。」最後說了一句:知不可乎驟得,託遺響於悲風。明知挾飛仙抱明月不可為而為之,豈非庸人自擾?這究竟又是什麼意思?
我的看法是,皇帝是天子,所以與天有關的都是指朝庭。好像李白的什麼上青天攪明月這些古怪的說法,其實是指官運亨通,但這是不會直接說出口的。
蘇軾對客人說:「惟江上之清風,與山間之明月,耳得之而為聲,目遇之而成色,取之無禁,用之不竭,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,而吾與子之所共適。」意指人生於世都可享受清風明月大自然的美景,已無憾矣。反影蘇軾己看透世情,反樸歸真,不再爭逐名利於官場的豁達思想。文中亦提到曹操:固一世之雄也。而今安在哉?是在暗示曹操英名蓋世,現在又怎麼樣?好像有點自我安慰的阿Q精神。這明顯是其後期思想的轉變。
看看蘇軾著名的《水調歌頭》:
明月幾時有?把酒問青天。
不知天上宮闕,今夕是何年。
我欲乘風歸去,又恐瓊樓玉宇,
高處不勝寒。起舞弄清影,何似在人間。
轉朱閣,低綺戶,照無眠。
不應有恨,何事長向別時圓?
人有悲歡離合,月有陰晴圓缺,
此事古難全。
但願人長久,千里共嬋娟。
留意其中三句:我欲乘風歸去,又恐瓊樓玉宇,高處不勝寒。這樣的說法我看也是一種曲筆。「乘風歸去」顕然是虛構,瓊樓玉宇應是指朝庭,高處不勝寒意思明顯是指處高位不勝其寒的意思。所以蘇軾的結論是「不應有恨」,「此事古難全」,意指廚房肯定很熱,永難兩全其美。「但願人長久」是他最終的心願!
相比之下,陶淵明(約365-427)雖然也是遲官歸故鄉,「不為五斗米折腰」,但與蘇軾有很大差別。陶淵明在《歸去來辭並序》說:「誤落塵網中」,「世與我而相遺,復駕言兮焉求?」非常明顯,陶淵明很直接了當地說,官場難以適應。但蘇軾是想做官的,只是怕了裡面的鬥爭,所以他說:我欲乘風歸去,又恐瓊樓玉宇。蘇軾是有點無奈的感覺,畢竟蘇軾是做過大官的(禮部尚書) 。
曹植(192-232)也是值得一提,「才高八斗」的詩人。父親曹操看了曹植寫的文章,幾乎不敢相信是他寫的,問是不是請人代寫。曹植的文章善用豐富比喻,但較為沉鬱。在《贈白馬王彪》一文中,曹植說:「人生處一世,去若朝露晞。年在桑榆間,影響不能追。」人生如朝露是很生活化的比喻。
曹植說:「太息將何為? 天命與我違。」「苦辛何慮思? 天命信可疑。」他說了兩次天命,但我相信這天命不是指上天的意指,而是指天子即皇帝的意指。皇帝就是曹丕他的兄長。他的意思是說皇帝懷疑他。曹植說:「蒼蠅間白黑,讒巧令親疏。」意指有人搬弄是非,離間親情。一般的臣子是不會這樣寫的,顕示曹植與皇帝的關係非比尋常。曹植的寫法應屬半隠喻式,始終他的地位不是一般的臣子。
最後看一看新詩,代表人物是徐志摩(1897-1931),他倡導新詩格律,有代表性。看看這首小詩《偶然》:
我是天空裡的一片雲,偶爾投影在你的波心
你不必訝異,無須歡喜
在轉瞬間消滅了蹤影。
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,你有你的,我有我的方向;
你記得也好,最好你忘掉在這交會時互放的光亮。
從詩意上看應該是寫情。他說:「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,你有你的,我有我的方向」,從字面上看,大家相逢在海上,若在同一條船,為何會有不同方向?若在不同的船上,根本不會相逢。詩意上較為牽強。這詩是徐志摩較年輕時的作品,可惜徐志摩因墜機罹難,死時才34歲,所以看不到他中年後較成熟的作品。
胡適(1891-1962) 曾對大學畢業生授三個防身藥方:
- 總得時時尋一個兩個值得研究的問題;
- 總得多發展一點業餘的興趣;
- 總得有一點信心
有時學問也可以成為興趣,但要看自己的修為和學養。不論是古詩或新詩,他們代表中國的文學寶藏。文學是一種主觀的表達形式,風格各有特色,各自精采。中國是世界上詩歌最發達的地方。前人所做的作品,傳頌千古,我們應對他們所做的作出最崇高的敬意。